您好!欢迎来到南农吉他网! 

您的当前位置: 吉他 > 吉他知识 >

阿兰胡埃斯

2013-10-09 10:27   来源:互联网   编辑:南农吉他   浏览量:   

    阿兰胡埃斯是西班牙的一个地名,它位于首都马德里南方约50公里的一处自然景观,这个地方大约在西班牙的国土中心,是干燥高原中唯一的森林景观,由于地中海阳光以及海风的滋润而孕育出一片苍翠的绿林,感觉就如沙漠中的绿洲一样。从16世纪以来,西班牙的皇室就在此建筑离宫作为避暑处。到过西班牙的朋友都知道,当地的地中海气候非常炎热,日照极为强烈,因此阿兰胡埃斯这样一块地方,就显得非常重要。18世纪之后一直到19世纪初,西班牙百姓经常在此举行各种民俗庆典,这种皇室与庶民同乐的情况让阿兰胡埃斯成为贵族与平民的交集之处。罗德里格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所要表达的就是贵族(浪漫)与平民(活力)的融合之力。
阿兰胡埃斯1
阿兰胡埃斯2阿兰胡埃斯3阿兰胡埃斯4
阿兰胡埃斯5
阿兰胡埃斯6
阿兰胡埃斯7
阿兰胡埃斯8
阿兰胡埃斯9
阿兰胡埃斯10

      
       阿兰胡埃斯是天主教双王——伊莎贝尔和费尔南多“出逃”之处。18世纪时,波旁王朝的国王菲利佩五世将宫廷中心移到阿兰胡埃斯,卡洛斯三世和四世分别修建了王宫的两翼和“王子花园”以及“农夫之家”。
       阿兰胡埃斯宫的正面充满东方风情,中国殿和阿拉伯殿是主要的游览景点。
       阿兰胡埃斯的花园设计独具匠心。岛屿花园的花草、雕像与喷泉相映成趣。王子花园反映了西班牙国王想把西班牙中部和海洋联系在一起的梦想。王子花园中还有一座法鲁阿斯博物馆。

    马德里东南30英里有一座小城名叫阿兰胡埃斯,这里原是波旁王朝的夏宫,西班牙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格60年前创作的一首吉他曲让它名扬天下。
    1939年,根据吉他演奏家玛泽的建议,罗德里格开始谱写《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作品大部分在巴黎完成,1940年由巴塞罗纳爱乐乐团首演,玛泽担任独奏。亲历了首演盛况的作曲家萨尔维杰在回忆录中写道:“那天晚上,人们强烈感受到这部协奏曲的独创性和清新洒脱的格调。
    有人曾把《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比喻成“一棵繁茂的大树“,后来的作品总是难以摆脱它的影响。小号演奏家戴维斯、钢琴家科利、以及男高音多明哥、卡雷拉斯都曾改变过这部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时所带去的地球乐曲当中,就包括这首《阿兰胡埃斯》。
    1999年7月8日,罗德里格走完了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吉他迷们闻讯后纷纷拿出《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唱片再次聆听,以寄托对大师的怀念。
    罗德里格1901年11月22日出生在西班牙的瓦伦西亚,这一天恰好是当地的圣塞西里亚(音乐之神)节。罗德里格一生命运多舛,3岁时因患白喉而导致双目失明,西班牙内战期间他流落异乡,贫病交加。令人敬佩的是,罗德里格矢志不移,为各种乐器创作了大量作品,赢得了西班牙有史以来任何一位音乐家都无法企及的荣誉。
    罗德里格对音乐的激情源于他早年的经历,这包括幼年听过的兰多夫斯卡羽管键琴音乐会和威尔弟的歌剧《弄臣》。他十分投入地学习钢琴,在家乡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踌躇满志的罗德里格来到巴黎,师从杜卡斯,并结识了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普朗克、法拉等作曲家,当然还有他未来的妻子及合作伙伴——土耳其钢琴家维多利亚.卡米。
    卡米与罗德里格在音乐会上相识,两人1933年结婚,随之而来的却是一段黑暗的日子。由于全球经济危机,他们的生活日益窘迫。为了生计,罗德里格回到西班牙,在马德里一所盲人学校当起了教书匠。
    罗德里格回到巴黎时,杜卡斯已经去世,他与卡米开始在奥地利、瑞士和德国巡回演出。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罗德里格夫妇逃到萨尔斯堡。
    罗德里格的女儿西西莉亚回忆说:“1938年我的母亲身染重病,卧床不起。此时他们告贷无门,父亲承受着巨大压力。母亲出院,父亲卖掉钢琴才付清住院费。”后来,罗德里格夫妇决定定居西班牙,此时此刻,他们随身的手提箱里正放着改变他们命运的作品——《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尽管《阿兰胡埃斯》首演时反响不太强烈,但它所获得的版税却超过了有史以来任何一部西班牙乐曲。其第二乐章是一段长达11分钟的慢板,它由节拍缓慢的弦乐和木管乐起头,然后加入吉他,最后整个乐队把全曲推向高潮。《阿兰胡埃斯》为吉他在古典乐器中赢得了合理的地位,显示了吉他完美的表现力。整个作品把乐观向上的情绪与低缓忧郁的格调结合在一起,让人们不由联想起它所诞生的那个年代。
    当然,竭力贬低罗德里作品的也大有人在。一些人声称《阿兰胡埃斯》只能算是“简单音乐”。罗德里格这样回击他的敌人:“我的杯子很小,但我喝的是自己的酒。”音乐史专家吉尔伯特.齐斯在他的《西班牙音乐》一书中这样描述罗德里格的成就:“他(罗德里格)从民族精神中获得升华,努力汲取民俗的营养,全面继承西班牙音乐的传统,才造就了今天的辉煌。”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问世,成功地为吉他音乐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也因着此曲兼具繁复技巧与音乐性的高度挑战,多年来始终是所有吉他协奏曲中演出频率最高的乐曲,同时也被视为对演奏家的最佳试金石,被誉为三大吉他协奏曲之一。 
   罗德里戈曾说过:...关于时间流逝的一种感觉,在充满著绿树、鸟叫、虫鸣的阿兰胡埃斯花园之中,只要是听过《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人,都能回想起那一种感伤,美好的感觉,随著黄昏沉落、随著时间消逝,心中涌起一种怅然,而贵绅幻想曲则呈现平静、优雅与欢乐的气氛。
    毫无疑问,罗德里格是西班牙近代吉他复兴的第一人,他的音乐伴随着每一位西班牙人的一生。虽然罗德里格已经离开世间,但是他的精神就如   《阿兰胡埃斯》一样,留在人们的心中,永远不会消失。 



    自17世纪首次建成以来,阿兰胡埃斯宫屡造焚毁,保留至今的是由菲力浦五世在1727年动用了全国最好的建筑家而建成的。 我想,对于罗德里戈而言,阿兰胡埃斯的意义其实并不在宫殿、喷泉和园林。他只能从搀扶着他的妻子喃喃低语中听到对它们的描述。阿兰胡埃斯在他心目中,也许只是那样的搀扶和低语,是一段幸福岁月的象征。
    在结识华金.罗德里戈之前,土耳其女子维多利亚.卡米已经是巴黎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和钢琴教师了,她通晓多种欧洲语言,对各国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维多利亚非常喜欢罗德里戈做的钢琴曲,便主动邀请罗德里戈到家中,听她演奏他的作品。多年以后,两人在谈到这次相遇时,不约而同地认为,自己是先爱上了对方的音乐,继而爱上了对方。1933年,这对天主教徒的儿子与穆斯林的女儿结婚了,他们之间爱情持续了60多年,直到卡米和罗德里戈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去世。
    婚姻是两人生活的重大转折,罗德里戈遇到了支持、关爱一生的伴侣和灵感的源泉,而卡米则为了丈夫放弃了自己的音乐事业,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罗德里戈。在1993年拍摄的一部以《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为主题的记录片中,老迈的夫妇再度来到阿兰胡埃斯宫殿,卡米挽着罗德里戈,用老妇人滑稽而发颤的声音给丈夫介绍,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从片子里看到,60年后,改变和没有改变的,真是判然立现。
    美好的日子总不长久。没过几年,西班牙内战爆发,罗德里戈夫妇不得不避难德国,西班牙语和音乐成了他们赖以活下去的手段。 1938年,罗德里戈得到一份在法国授课的工作,这对夫妇得以结束流离的生活。在重返巴黎的途中,罗德里戈接受了吉他演奏家马萨的建议,打算为最具西班牙风格的乐器——吉他写一首协奏曲。1939年,他在巴黎创作出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并在得知内战结束、回到故国后,完成了整部《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许多人相信了罗德里戈经常公布的解释,认为“阿兰胡埃斯”是一首纯粹献给西班牙的作品,其中流传最广、最动人的第二乐章,其灵感来自于“吹过树丛的风”。然而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这段优美而感伤的旋律究竟源自何处?
    在一次访谈中,罗德里戈的好友、吉他大师佩佩.罗梅罗(Pepe Romero)披露,第二乐章的主题来自于后来卡米所说的“我们最悲痛的时刻”。罗德里戈的女儿西西莉亚回忆说:“1938年我的母亲身染重病,卧床不起。此时他们告贷无门,父亲承受着巨大压力。母亲出院,父亲卖掉钢琴才付清住院费。”那时维多利亚.卡米正怀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马德里,医生告诉罗德里戈说,或许大人和孩子都将保不住了。听到这个消息,罗德里戈独自回到寓所,在钢琴前创作出第二乐章的开头部分。维多利亚活了下来,而已七个月大的胎儿却死于母腹。

    佩佩.罗梅罗是这样讲述第二乐章的内涵的:“音乐表现着罗德里戈复杂的心情。有时候音乐变得相当柔美,充满着爱,仿佛是对妻子,孩子的关心,思念。然后又变得充满了愤怒,责怪上帝为何夺走孩子的生命。同时却又很畏惧,似乎在请求上帝,不要带走自己的妻子。旋律随着吉他起伏变化,而后是吉他独奏,随着节奏逐渐减弱,音乐仿佛变成了一种无声的哭泣,罗德里戈内心在沉思。柔弱的音乐又像在寻求上帝的帮助……音乐逐渐变强。在全体合奏时,所有感情完全表达。不仅是罗德里戈在向上帝倾诉,似乎上帝也对他讲话。在感情的爆发之后,是一种坦然的宁静。罗德里戈接受了上帝的安排,音乐充满了乡愁,很平静。弦乐器继续演奏,当吉他奏出上升和弦音节时,仿佛看到婴儿的灵魂升天……” 
       至此,我们应该知道,阿兰胡埃斯是一首献给爱情、痛苦和命运的协奏曲。题名“阿兰胡埃斯”,毋宁说是一种矛盾:是作者在最痛苦的时候,对最幸福时光的追索和反思。然而,个人的痛苦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1940年,这首协奏曲在巴塞罗那首演,立刻引起观众们的轰动。热情的西班牙人把盲人罗德里戈当作是民族英雄,人群抬着大师走过街道,第二天的媒体就已经做出了至今仍然有效的评价: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音乐作品之一。现在想来,除了它吸取了西班牙民间音乐的元素,为西班牙的代表乐器谱曲,并且旋律通俗优美外,它的成功更在于:这种在悲痛中追忆幸福时光、于艰难命运里赞美上帝的情怀,正符合了西班牙——这个国家以及它的人民面对内战、乃至历史伤痛的心情。在“阿兰胡埃斯”里,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重合于一起的,罗德里戈的泪水与微笑就正代表了多数西班牙人的泪水与微笑。
    许多年后,也曾历经磨难的阿兰胡埃斯小镇仍然宁静祥和。每到整点,小镇的钟声都会响起《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开始句:323----,3-4-5-.65-4- 323----……每个儿童都会哼唱,每个成人都会谈起罗德里戈大师,甚至在1999年他逝世时,许多人都认为,他应该被安葬在阿兰胡埃斯。正如记录片中,一位市民认定,罗德里戈虽然不是阿兰胡埃斯人,但“他对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熟悉,表达得那么好”。
    当听到这悱恻的英国管将吉他引入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好象听到了风中的哭泣,风中的无奈,风中的祈祷,和风中的吟唱。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第二乐章在1967年被阿尔弗雷多.加西亚.塞古拉配上了歌词,名叫《与你的爱在阿兰胡埃斯》。歌者如多明戈、莎拉.布莱曼等都曾演唱。这首词如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一样,不但表达了创作者的个人情感,更具有一种超越性的、与整个民族精神息息相通的气质:

阿兰胡埃斯
梦幻与爱情之地
花园中的水晶喷泉
好像在与玫瑰们
轻声低语
 

阿兰胡埃斯
今天那被风扫的
颜色已失的枯叶
恰正是我们曾经浪漫的见证
我们却无缘无故
将它遗忘
 
或许此爱隐藏于
一次日落
一阵清风或一朵花中
等待着你的归来
 
阿兰胡埃斯
今天那被风扫落的
颜色已失的枯叶
恰正是我们曾经浪漫的见证
我们却无缘无故
将它遗忘
 
在阿兰胡埃斯,我的爱
你,和我

http://www.nannongjita.com/jitashipin/gudianjitashipin/2011331.html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